2025年7月9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熊开峰院长一行到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双方围绕人文社科平台共建机制、黄河文化研究协同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交流活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主持。
学术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向勇院长首先对齐鲁工业大学代表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创意实验室主任刘结成介绍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概况及中华美学基因库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勇院长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及资政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突出成就。
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兼发展规划与学科处副处长熊开峰对北京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对北京大学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表示高度赞赏。在介绍环节,熊开峰院长重点阐述了齐鲁工业大学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应用研究型大学的优势特色,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算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及学校在服务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的学科布局与科研规划。
校(院)社科处副处长高志峰介绍了学校人文社科平台的建设规划,特别强调将充分发挥国家超算中心的算力优势,在文化大数据分析、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他指出,这种跨学科创新模式既能服务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也能为黄河文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艺术学院副教授庄鹏就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艺术设计转型发表见解,分析了AIGC技术对传统创作范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并介绍了学院在数字媒体艺术、智能设计等新兴方向的实践。
北京大学的访学学者,文化产业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刘强结合自身研修体会,对两校未来合作提出了展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庞洁基于参与的武汉长江基因文化研究项目,对比分析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基因提取、活态传承等方面的共性规律。同校博士后张亚欧讨论了中华美学体系构建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路径,并以山东省博物馆资源为例,提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设想。
座谈会明确了三个重点合作方向:一是构建长效性的人文社科平台共建机制,二是推进黄河文化研究的协同创新,三是共同筹备2026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向勇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未来工作将聚焦中华美学基因与黄河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人才联合培养、科研攻关等合作机制。双方一致表示,将充分整合北京大学的理论研究优势与齐鲁工业大学的科技应用特色,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跨地域、跨学科的校际协同创新典范。